维特里瓦勒 (Vitrival) 是位于比利时中南部的一个小镇,面积不到十平方公里,居住人口大概只有一千六百多人。这是一个平和安详的小地方,镇上的人们互相熟识、关系紧密,遵循四季规律,听着公共广播,过着没有什么波澜的宁静生活——这样的日子仿佛已经延续了几十年,如无意外,也还将继续延续几十年。
然而某一天起,竟有匿名人士开始在小镇的公共场所留下扎眼的低俗涂鸦,后来竟堂而皇之地画到了小镇教堂大门上,简直是对小镇的平静秩序发出了公然挑衅。消息传开,小镇居民们议论纷纷,但此时的他们绝对没想到,接下来还会有源源不断的怪事接连造访这个与世无争的地方……
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入围影片《最美小镇》,将镜头对准了维特里瓦勒镇这个仿佛突然间倒了霉的地方,并从一开始就把悬念丢给观众——谁干的?为什么要做这种事?这个小镇到底怎么了?
影片的主人公是本杰明和小皮埃尔,他们通常都是听着音乐电台例行巡逻,帮着维护交通秩序。
涂鸦事件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但更让他们逐渐感到心力交瘁的是,小镇上还接二连三地出现了自杀事件——如果说一两次还只是偶然,而当事件如传染病般扩散开来时,他们不得不用尽一切办法对此展开调查。
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们都会感觉自己好像是在跟着两位警察东奔西跑、走访居民,沉浸在各种可能的推理之中;影片正是借由调查原因未明的涂鸦和自杀事件,松散地组织起了小镇的日常景观,借由这个过程,我们也得以窥探到一部分小镇居民的古怪性格,和小镇生活中的一丝异样。
影片的两位导演诺埃尔·巴斯丁 (Noëlle Bastin) 和巴蒂斯特·博加特 (Baptiste Bogaert) 并不着力于调查破案的过程或是结果,正如他们在采访中所谈及的那样,跟随着这对警察搭档,创作者可以在小镇的任何地方停留,随心所欲地对小镇生活进行观察。
《最美小镇》是巴斯丁和博加特的长片首作,在此前入围了以表彰新锐创作和先锋探索而闻名的鹿特丹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在这对导演组合以往的短片创作中,他们会有意识地跨越虚构与真实的界限,并积极与非职业演员合作。
他们同样在这部影片中延续了这些创作方法论,这个小镇就是诺埃尔长大的地方,电影中的所有人物都是本地人,甚至就是导演家的亲戚,小镇居民的扮演者就是他们自己。
借由虚构的载体,也即是案件与警察,影片模拟了当小镇秩序被打破,会有怎样的人际和观念问题被暴露出来,而这也是两位导演一贯以来的创作理念:虚构是用来展现真实的工具。
也因如此,影片中大量使用了固定机位的长镜头,持续地观察着事态的升级,这种不动声色的态度也为影片带来了一股冷面幽默之感——或许会让你想起考里斯马基的电影。
我们并不会从影片中感受到违背自然感觉的光线和突如其来的画外音乐,一切让人发笑的来源是作为观察对象的小镇居民,他们可能有的略显夸张的行为举止和略为荒谬的想法观点,以及导演 通过蒙太奇展现的不断重复却又状况频发的日常生活。
或许可以说,《最美小镇》既是一部慢热的悬疑电影,又是一部展现日常与荒诞的幽默喜剧。
在影片进行的过程中,我们总会怀疑到底是什么导致了维特里瓦勒镇的文明危机——是某种尚未被警察调查到的神秘思潮影响到了人们的心理健康?是当代的存在主义虚无终于进入了这座相对外界封闭的小镇?甚至是某种超自然因素在作祟?但不论如何,我们都能感受到的是潜藏在小镇岁月静好表面下的暗流涌动。
这甚至能让我们想起很多经典的作品,例如大卫·林奇和他的双峰镇。或许,小镇才是当代生活体验的一面镜子,投射了我们所忽略的事物,那么就让我们跟随《最美小镇》这部影片,踏上诙谐而悬疑的旅程,探索平凡生活下的暗潮汹涌吧。